《e世代南丁格爾系列報導》社區護理從心扎根,關懷慢性病患

《e世代南丁格爾系列報導》社區護理從心扎根,關懷慢性病患

護理人員走入社區能做什麼?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的老師吳桂花可以篤定地告訴你,藉由護理人員完善的社區照護,可以減少許多社會問題。

走入社區失能老人重見春天

其實,台北護理學院進行這樣的「社會革命」已有三年,他們以產學合作的方式,公辦民營承接靠近台北青年公園的中正國宅老人中心,中正國宅是相當特殊的國宅個案,它以每房八坪左右對外出租,結果吸引來的住戶絕大多數是退伍老兵,二棟大樓穿梭其中的盡是獨居的年邁老人,還有不少失能老者。

吳桂花今年二月開始接手老人中心主任,主攻社區護理的她,期待所學能真正運用於社區照護。不過,在這個只有三個社工人員及一名護理師編制的辦公室裡,她感歎經營社區老人中心最大瓶頸就是沒有大型公共空間,想為老人辦個健診或活動都受到限制。

此外,當初開始經營中正國宅時,突破老人心防是最艱鉅的工程,幸好護理人員早已在醫院磨出一身噓寒問暖的好工夫,再加上社工人員的巧妙引導,才從極力排擠、觀望,到如今卸下戒心,產生良好互動關係。

是醫護者也是陪伴者

吳桂花說,這裡的重病者或獨居老人,最需要被關切的,其實就是健康問題,根據護理師的觀察,每個老人都有兩種以上的疾病,生活照顧成了老人中心最吃重的工作,此外,獨居老人還可能出現大陸配偶等衍生問題,都賴中心人員代為協助解決。護理人員在社區裡,是醫護者,也是陪伴者。

台北如此,遠在台東的蘭嶼也面臨同樣的問題,護理人員轉成居家關懷,反而更能協助衛生所處理老人問題。

成立於民國八十七年的蘭嶼居家關懷協會,就是由護士轉型的張淑蘭所發起,她從護專畢業回到蘭嶼衛生所工作,原本對資源缺缺的蘭嶼醫護環境失去信心,後來參加衛生署的居家看護課程後,完全改變想法,開始積極面對達悟族人傳統文化疾病即惡靈的抗衡問題。

居家關懷,從醫療到心靈

所謂居家關懷,不僅要提供藥物的協助,對於慢性病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心靈慰藉,甚至陪伴都很重要。張淑蘭開始進入部落關懷染重病或獨居老人,幫助他們梳洗、修剪頭髮、整理環境、並且傾聽陪伴等。不只如此,四年來,擔任護士之餘,張淑蘭還試著用攝影機記錄義工在宅服務以及與病人互動的過程,這些寶貴的經驗一方面可提供義工參考,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族人了解居家關懷協會在做些什麼。

四年努力的成果,就是完成「面對惡靈」記錄片,這支記錄片成為張淑蘭讓外界了解蘭嶼社會福利的影像記錄,她希望,透過「面對惡靈」可以得到更多外界的醫療協助,讓達悟老人可以快樂生活在蘭嶼島上。

護理人員走入社區能做什麼? 看看台北中正國宅老人中心,看看蘭嶼居家關懷協會,專業護理人員的陪伴與照護,終能引導身處黑暗深處的弱勢族群重見陽光。

(本專欄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、惟生醫學基金會、中國時報共同企劃)

發佈留言